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進一步指出,過去大量生產,形成生產過剩等問題,現在是處於活用過去積累的時代,須從源頭思考循環經濟,以及從累積的城市垃圾中發掘重回產業循環的機會。循環經濟是新的領域,顧問公司Accenture將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歸類為五種,包括:「循環供應」、「資源回復再造」、「商品生命延長」、「共享平臺」及「商品即服務」等模式,任何一種模式皆需各界以緊密合作取代單打獨鬥。工研院積極投入循環經濟科技研發,今年8月1日設立「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期以跨領域研發優勢,協助產業邁向循環經濟新藍海。
工研院和台糖將投注更多資源在生技園區建置、沼氣發電、冷鏈物流、生醫科技、資源循環、綠能節電等循環經濟重要議題;以目前生技園區中進行建廠示範的牡蠣殼碳酸鈣提煉為例,碳酸鈣用途廣泛,除了添加至食品外,也是藥品賦形劑原料之一,協助藥物成型;倘若能將臺灣西部沿海常見堆置於路邊的廢棄牡蠣殼進一步從中提煉碳酸鈣再利用,不但從毫無價值廢棄物,翻轉到每公斤銷售價格上看500元,發展至一定規模後,未來將可望因此取代進口藥物賦形劑原料。 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指出,今年全球賦形劑市場預估約新台幣1,920億元,以年複合成長率5.9%推算,2023年將達2,559億元,若以IEK consulting 報告中碳酸鈣佔整體賦形劑市場5%計算,估計2023年碳酸鈣市場將達新台幣129億元。另外,沼氣發電技術全球都在積極發展中,英國已經有應用先例,透過沼氣發電技術,將傳統堆肥場中禽畜糞、果菜等廢棄物轉化為能源,進而發展沼氣設備國產化,推動沼氣發電產業鏈。
未來,工研院與台糖也將循合資公司模式,與國際合作並建立國際型循環經濟模式,期待能以循環經濟取代線性經濟,進而改變臺灣現有商業模式,成為驅動臺灣未來經濟的新引擎,增加就業機會,創造新形態產業鏈,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